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学、练、赛”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

时间:2025-01-13 07:26:34
“学、练、赛”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本文共3701字]

“学、练、赛”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

前言

作为一名体育健康工作者,你会发现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也越发的丰富多彩,但是你也会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却越来越差,总是会在新闻报道和生活周边听到体育测试猝死、班级里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经受不住学习的压力自杀等等,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作为体育健康老师我总是会问自己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会这么的脆弱?

我认为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负担太多,家长和老师们对于孩子们的要求过多,总是把自己认为对的事让孩子们做好,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做笔记等等,回到家要完成好家庭作业,周末以及放假时间还有不计其数的辅导课等着自己,根本没有自己放松的时间,二、是现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对于孩子们的诱惑太多了,过去孩子们的生活里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这么丰富便捷的网络空间,更多的是走出房间去运动去玩耍,用那仅有的玩具和器材去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现在的孩子在网络和手机等诱惑下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比起复杂的体育运动和气喘吁吁的跑步更愿意留在房间里玩网络游戏,综上两个原因不难孩子们健康问题出在哪里。

既然问题已经发现了,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是真正的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让学生学会运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并且参与进去,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又可以释放学习压力。

理论支持

首先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规律,是经过:1、泛化阶段: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2、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3、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但运动技能的形成不代表形成了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形成是由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三阶段组成,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形成运动能力的重要阶段,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最大的区别是能不能在实际情况及比赛中灵活自取的运用技能,其中还包括体能及心理调整能力等因素。本文主要根据形成运动能力展开探讨。

策略探讨

运动能力的形成包括技术、技能、能力三层次不断递进,三个层次对应的是体育教学的 “学、练、赛”三种教学形式,学技术,练技能,赛能力,灵活运用好学练赛三种教学形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那么形成运动能力就并不难了。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三种形式呢?

1.课上以 “学”为主,是形成准确技术的起点

无论任何形成的运动项目的都是由 “学会”为起点,课上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会技术动作。基本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讲解学生聆听、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学生对教师动作的模仿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指导。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但总是有时候会有部分同学“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呢?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式主要为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评比教学。以篮球教学为例:在篮球的传接球教学中由于技术动作相对简单,部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动作技术,那么他课上学习就会漫不经心,打击调侃其他同学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教学,这样我会采用分组教学把他们分离出去,给这部分学生设置难度较高的四角传球、全场八字传球等任务,其余同学由少部分学习比较快速的同学进行帮扶学习练习基本功,我仅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给予更多的指导,并且进行分组的评比。这样做不仅让全班学生学习了传接球技术,少部分 “吃不饱”的学生也体会了更高难度动作学习提高了对于动作的认识,而那些吃不下的学生还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在技术学习阶段的课上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尤其是那些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一定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体育课上要让所有学生都 “学会”基本的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不要因为没学会影响课下的的练习和新技术的学习,导致学习中断形不成学习的衔接。

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具有衔接性,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技能学习总是浅尝而止,低级重复,不能深入开展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导致学生接受九年的甚至更多时间的体育学习还不能形成一项运动技能。我们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以综合项目教学为主,以一个学期为教学阶段安排教学内容,一个学期内具有明显的主要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巩固。

以篮球教学为例: 篮球的技术构成非常的复杂,包括:投篮、传球、运球、防守、篮板球、战术意识以及专项运动能力等,由于技术构成复杂所以可以综合锻炼学生的各项运动能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在篮球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可以以篮球个人的基本功,篮球的运球和投篮以及传接球练习为主要教学线路。在第一学期主要学习基本功让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学习和兴趣,第二学期提高基本功的学习难度,第三学期学习以基本功为切入的配合练习,例如:传切配合上篮、掩护配合,让学生具有一定点战术意识,第四学期开展一些对抗比赛练习学生对于技术的运用能力等。这样以学期为阶段展开教学,让教学内容具有延续性可以让学生对于技能掌握更加深入有助于运动能力的形成。

2.课下以“练”为主,是形成熟练技能的关键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运动技能的形成要遵守 “运动量效原则”,足够的训练时间+有效刺激身体的训练强度+运动技能的持续学习和练习。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离不开对于技术动作的不断练习,不断改进不断规范的、直到形成自如、省力、熟练、稳定的技术动作的过程。

以往的体育教学总是针对课上教学展开,但是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重复练习的过程,仅依靠课上的时间肯定是不能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技能。那么该如何运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和指导,达到“运动量效原则”的强度呢?

1. 利用好课外体育:学校内的体育学习不仅仅有体育课上的时间,还会有大课间以及兴趣活动课等,由于这一段时间还在学校内还可以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大课间活动时除去正常的跑步做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校内教师的专长设置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于技术的练习和接受教师指导的时间帮助学生形成运动技能。

2. 设置课后体育作业:设置课后体育作业要做到:动作简单难度低、场地要求要简单、评价方式明确可以量化、尽量以小组进行,比如像俯卧撑、开合跳、仰卧起坐等,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课后的时间小组内相互帮组相互检查,完成练习。

3. 设置家庭体育作业:家庭作业作业不同于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利用学校的时间而家庭作业是放学后在家完成时间相对来说更加的充足。设置家庭作业要根据课上教学的内容并且要有衔接,例如:体育课上学习了行进间上篮,我们的家庭作业就可以设置为一分钟连续行进间上篮,要求一分钟内要命中5个以上才可以,或者设置为命中30个上篮结束。并设置一定的体能练习,折返跑10次开合跳20次等。

像这样课内外、校内外共同练习,达到复习、巩固、提高的效果,帮助学生多方面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

3. “赛”要形式多样,以赛代练

体育比赛就像其他学科的考试一样,不仅是对平时学习成绩的一次检测更是一种好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刺激和鼓励。体育不仅强身健体,更要“以体育人”通过比赛的输赢让学生感受收获与挫折,健全学生人格。

依据青少年青春期极强的好胜心、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充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要经常举行比赛,具体的比赛形式包括:课上的教学比赛、阶段学习的月赛、大课间的班级竟比、学期末短的检查赛、班级之间的对抗赛、活动多样的趣味赛等等,要做到比赛的长期性以及定期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刻苦练习。

在组织比赛时要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不仅要让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更要针对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力较差的学生组织难度较低的趣味比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由于比赛不单单只是在体育课上进行更多的是在课后展开,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需要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支持甚至参与,要做到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确保才能顺利的开展比赛。

结论建议:

通过学练赛三种形式的联合,学生对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与运用才能得到保障,才可能会形成独立的专项运动能力,能在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调节情绪,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生参与学、练、赛多种形式的学练活动,都需要获得家长的全力帮助和支持,学校才有可能满足学生的多种运动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体育的学习以及开展比赛的过程中更需要获得大力的支持。因此,学校体育的建设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学生家庭的帮助与支持,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学生在学校和校外的体育锻炼,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问题延伸:

以“学、练、赛”模式的学校体育,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弊端呢?该如何走出误区?

走出一刀切、大统一“学”的误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会与不会学、基础好与差、兴趣高与低之别,考虑差异要让学生适当自主、勤于动脑的学,提高实效要“因材施教”。

走出过分追求大密度、大强度误区。练习密度、强度不可过小,否则达不到目标;不可过大,否则违背规律。考虑课的类型、项目特点、学生实际等,密度强度要“恰到好处”。

走出将课内外比赛完全竞技化误区。避免两种现象,一是不比赛,认为场地缺乏、人数过多、技能不够等。二是只抓竞赛,出现为赛而赛的功利色彩。课堂内外要“丰富比赛”。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学、练、赛”及其应用[J].体育教学,2020

2. 蒋新成,钱明明.基于课程一体化视域下实施“学-练-赛-评”的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

3. 蒋新成,钱明明.基于课程一体化视域下实施“学-练-赛-评”的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

4. 曾榜,曾荣.以赛促学,以评导练——体育课堂“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

《“学、练、赛”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本文共370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